家用甲醛检测设备不可靠 |
受访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戴自祝 甲醛被称为“室内感染第一杀手”。非常多消费者装修后,担心甲醛含量超标,选择购买家用甲醛检测(检查并测试(TestMeasure))设备自行测试,以求快速得到答案。不过,这些简易设备的准确度却受到质疑。 家用甲醛检测设备(shèbèi)网上热销 家用甲醛检测设备包括检测仪、检测盒两大类。空气检测广义的空气检测是指对空气的组成成分的检测。狭义的空气检测,主要是从应用的角度,重点研究的是室内空气检测。它是指室内指装饰材料、家具等含有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释放到家居、办公环境中造成的装修污染,来检测空气质量。前者分为半导体式检测仪和电化学式检测仪等,具有操作控制快捷,读数直观等特点;后者则需要用试剂和比色卡,操作略复杂。《生命时报》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搜索发现,家用甲醛检测设备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品牌多样,销量火爆,某售卖甲醛检测仪的网店销量高达5.4万。在这些检测设备的介绍页面,大多有“专业、精准、可靠,拥有多项证书、专利”等字样。但是它们真如宣传的那样精准可靠吗 近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测试了热销的5款甲醛检测仪和2款甲醛检测盒,结果显示,没有一款产品(Product)能提供准确检测结果,误差范围(fàn wéi)高达228%。国家质检总局也随机检测了多家电商平台销售的30批次手持甲醛检测仪样品,发现无一合格。所有产品都未能准确检测出甲醛实际浓度,大部分样品甚至夸大测量精度(精确度),存在质量隐患。而且,30批次手持甲醛检测仪样品均无国家计量器具许可证(CMC),属于不标准产品。 中国疾病防止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戴自祝说,家用检测仪称不上是检测仪器,其核心元件——传感器(transducer)成本低,本身准确度不够。检测中还会受空气温度、湿度以及其他感染物等各方面干扰,其结果只能作为参考。国家质检总局专家拆解和监测后也发现,一些家用甲醛(Formaldehyde)检测仪设计结构简单,可进入的空气较少,因此甲醛读数的准确性低。至于甲醛检测盒,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称,甲醛检测盒检测属于半定量检测,只能确定大致的情况,准确性更差。 准确测量需要相关资质 如何准确测量室内的甲醛含量呢戴自祝建议大家先根据自身体验来简单判断,从空气较为新鲜的外面刚进入新装修房间时,闻一闻有没有刺激性的气味。如明显感觉到有刺激性的气味,眼睛流泪,很有可能是甲醛过量引起的不适。如果新房需要验收,他建议大家找具有CMA(中国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检查并测试)机构进行上门检测,因为这种机构出具的报告才具有法律效力,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另外,如果入住后出现头晕目眩、感冒、精力下降容易疲惫等状况,也要当心居室甲醛超标。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中毒,引发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 如何避免甲醛危害 戴自祝说,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卫生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中规定,房间封闭12小时检测,甲醛(Formaldehyde)不超0.1毫克/平方米为达标。甲醛检测依据的检测原理是国家推荐认可的酚试剂比色法。从检测甲醛的显示结果上看,甲醛自测盒属于半定量的检测产品,能完全满足人们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需要。如果检测到甲醛含量超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加强房间通风换气,降低室内甲醛浓度。有条件的话可以安装新风换气系统或使用带除甲醛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此外,由于甲醛(Formaldehyde)主要来源于墙纸、化纤地毯、塑料地板砖以及含胶粘剂的人造板材等物品,所以室内装修时材料应尽量简单,选用环保安全型材料,千万不要贪图便宜, 购买劣质材料,最终得不偿失。 环检检测中心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配备各类先进的检测仪器,可以满足绝大部分污染检测需求。甲醛检测依据的检测原理是国家推荐认可的酚试剂比色法。从检测甲醛的显示结果上看,甲醛自测盒属于半定量的检测产品,能完全满足人们检测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需要。本中心隶属于环检检测公司,环检是一家专业从事第三方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现已成为华东地区第三方检测行业标杆,业务辐射区域包含江苏、浙江、上海等地。本中心主要检测服务项目为专业的室内污染检测及人造材料(Material)污染物释放量和含量检测,涵盖甲醛检测、氨气检测、氡气检测、TVOC检测、苯系物检测等等。 公司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制度为保证,以科学为依据,以质量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的指导思想,稳定发展,锐意改革,充分发挥质检机构规范市场、扶优治劣、引导消费、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为维护国家、消费者、生产(Produce)者、经营者的合法利益(benefit),促进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贡献。 环检
|
|
|
上一条:家用甲醛检测仪靠不靠谱? 下一条:家用甲醛检测设备靠谱吗?检测数据可能并不准确 |
TAG: |